近日,市场期待的新一轮降息并未如期而至,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显示,1年期与5年期以上品种分别维持在3.0%和3.5%不变,这已是LPR连续四个月保持稳定。
此前的9月17日,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,将联邦基金利率区间下调至4.00%-4.25%,这是2025年美联储首次降息,多家研究机构预测四季度10月、12月还可能再有两次降息,标志着其新一轮宽松周期的开启。
在美联储降息、国内物价偏弱且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较大的背景下,市场普遍期待国内跟进降息,既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创造条件,也为经济恢复注入动力。
不过央行的决策显然有着多维度的考量,其中商业银行息差压力是重要因素。当前银行业净息差已降至1.45%左右的近二十年低位,而活期储蓄利率仅0.05%,进一步下调空间极为有限。
同时,三年期、五年期储蓄利率已不足1.5%,若继续降息,可能引发储蓄资金集中流动,也需兼顾资本流动的稳定性。
从政策逻辑看,9月以来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等政策利率保持稳定,LPR定价基础未发生变化,叠加中长端市场利率有所上行,报价行也缺乏主动下调加点的动力,这使得此次利率维持不变符合市场预期。
尽管降息落空有其合理性,但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无疑带来了新的挑战。
国家统计局9月15日发布的8月数据显示,70个大中城市中69个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回落,一线城市二手房价环比下降1.0%,其中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分别下降1.2%、1.0%、0.9%和0.8%;二线城市环比下降0.6%,三线城市下降0.5%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一线城市二手房价自5月以来已连续四个月环比回落,二三线城市近期也呈现调整加快的态势,市场对稳预期、稳房价的需求日益迫切。
事实上,即便此次实施降息,对楼市的提振作用也可能有限。当前利率水平已处于历史低位,进一步下调的空间本就不大,且房地产市场的核心矛盾已非单纯的资金成本问题。
从行业实际看,供给端存量偏高与需求端恢复乏力的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,这就需要在货币政策之外,更多依靠财政政策发力,通过供需两端的调节推动市场企稳。
从供给侧看,优化市场供给结构是关键举措。可由中央统筹调度,赋予地方政府更大自主权,通过专项债支持等方式收购存量商品房,将其转化为保障性住房、人才房或城中村改造安置房,既消化库存又完善住房保障体系。
同时,对房价处于明显调整通道的城市,可暂停新增土地拍卖与部分新房发售,对存量未开发土地进行回购,从源头减少新增供给,缓解市场供需失衡压力。
这一思路与政府工作报告中“盘活存量用地、收购存量商品房”的部署方向一致,也是近期业界普遍认可的有效调节路径。
需求端的培育则需要长期发力,一方面通过稳就业、促增收筑牢需求基础,另一方面持续落实“卖旧买新”税费减免、公积金政策优化等措施,释放刚性与改善性住房需求。
值得期待的是,美联储降息已为国内货币政策打开更大操作空间,东方金诚等机构预测,四季度央行可能实施新一轮降息降准,不排除单独引导5年期以上LPR下调,进一步降低房贷利率成本。
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仍在持续,但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。短期通过财政政策优化供需结构、稳定市场预期,中长期依托制度改革构建发展新模式,同时配合货币政策的适时发力,有望推动楼市逐步回归平稳运行。
正如业内分析指出的,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,叠加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恢复,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基础将不断巩固。
靠谱的股票推荐平台推荐,散户炒股怎么加杠杆,炒股配资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